目前分類:藝文現場 (12)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每次到紐約,總要去時代廣場看看百老匯劇院五彩繽紛的霓虹,才有真正回到大蘋果的感覺。為什麼百老匯這麼迷人?笑聲與歌聲,是人類所能創造出最愉悅的元素,在黑暗中被音樂與歡笑擁抱,總給人一種作夢般的愉悅感受。更棒的是,這場夢全年無休、定期開演,而且,你可以睜開眼睛作夢。

百老匯指大約從42街到54街,夾在第六大道至第八大道中間的區域,這裡塞滿近百家的劇院上演Broadway Show,其中以音樂劇﹙Musical﹚與戲劇﹙Drama﹚為大宗。如果喜歡比較實驗性質的另類表演,則可選擇Off-Broadway Show,如果你的品味更屌更前衛,不妨轉戰下城的Off-off Broadway Show

對觀光客而言,到百老匯看Musical自然是第一選擇,就算台詞聽不懂,光看歌舞場面與舞台特效也值回票價。如果語言不成問題,又喜歡看大明星,Drama當然是不容錯過的選項,近二年來就有包括茱莉亞羅勃玆、茱莉安摩兒、伊森霍克,以及六人行的大衛史威默等紅星在此亮相;而2007-2008年還有包括克萊兒丹妮絲、摩根費曼、凱文克萊、珍妮佛迦娜,以及演哈利波特的丹尼爾雷德克里夫等一票明星準備登台。

想看戲,先把票搞定。戲票大概從35美元到120美元不等,而且逐年上漲,所以節省票錢成了戲迷的首要課題。時代廣場中央的TKS票亭﹙目前因整修而移到45街與第七大道至第八大道中間﹚會發售當日演出的五折到七五折的優惠票,早上九點開賣下午場次﹙每週只有三、六、日會有午場﹚,下午三點則販售晚場門票。折扣數是依照每齣戲的賣座情況而定,所以在下暴雨或颳大雪的夜晚,折扣票亭前的顯示螢幕,就亮出所有劇迷夢寐以求、要什麼有什麼的盛況。

請注意,每齣戲的上演時間與票價都不太一樣,而且可能隨著季節調整,同時出場的卡斯也會時常更動,所以所以最好先上網查清楚,以免撲空或錯過想看的明星。資訊最詳盡的網站當屬:www.broadway.comwww.playbill.com,這些網站每週也會公佈每家劇院的賣座情況,可據此作為參考,估計一下自己想看的戲碼會不會出現在折扣票亭。 

最熱門的戲碼並不會現身折扣票亭,以
2007年十月份的情況來說,從未出現在票亭的劇碼包括Lion KingMary PoppinsJersey BoyWicked。想看這些當紅戲碼,最好提前幾個月預定,否則就只好儘早﹙大概中午就會有人去排隊了﹚去戲院門口排臨時訂位取消的Cancellation Ticket,這通常會是上百美元的高價票,而且會不會有票完全看運氣。熱門劇碼通常也會有人兜售黃牛票,但詐騙案例層出不窮,觀光客還是小心為妙。

 

如果想要繼續下殺票價,還有些小撇歨。WickedAvenue QRent等劇在開演前約二個半小時會開賣Lottery Ticket,抽中就可以20美元的低價坐進第一排﹙其實算是全場最爛的位置,因為太靠近舞台反而看不清楚﹚。而Legally BlondeHairsprayLes MiserablesSpring Awakening等戲會在演出當天於劇院販賣26.5美元的學生票。The Color PurpleChicago等戲同樣在演出當天會賣26.5美元的Rush Ticket更經濟的方式則是買站票,例如熱門的Mama MiaMary Poppins,若當天門票賣光,就會發售15-20美元的站票﹙百老匯的劇院都很小,即使站在最後一排也會看得很清楚﹚。

至於該看什麼戲,個人口味不同,所以最好依照自己的喜好來挑選戲碼。例如經典名劇悲慘世界便評價兩極,喜歡的人覺得感人肺腑,不愛的人只覺得沉悶冗長。若你實在不知自己中意哪一款,通常The Phantom of the operaWickedLion KingMary PoppinsMama MiaHair Spray是比較能夠討好各方人馬的安全選擇。

如果你喜歡舞台上出現重重機關,視覺效果最驚人的戲有:

歌劇魅影﹙The Phantom of the opera﹚:1988年東尼獎最佳音樂劇,百老匯史上最長壽的戲碼,音樂動聽,還有豪華水晶燈自半空砸下。

邪惡女巫﹙Wicked﹚:徹底顛覆童話故事綠野仙蹤,場面熱鬧,女巫騰空飛起的場面相當震撼。

 獅子王﹙Lion King﹚:1998年東尼獎最佳音樂劇,創意滿分!服裝與舞台佈景都有獨到的設計,很多電影上的場面它都有辦法以不可思議的手法在舞台上重現,而重新打造的非洲音樂亦非常鼓舞人心。觀眾絕對不能遲到,一開場百獸穿越觀眾席上台的壯觀場面,是全劇最精采的一幕。

飛天保姆﹙Mary Poppins﹚:應該算是百老匯歷有史以來的特效冠軍,改編自迪士尼同名童話電影,適合闔家觀賞。舞蹈非常精采,最後飛天保姆會飛越觀眾席,從觀眾頭上呼嘯而過,讓人看得目瞪口呆。

如果你偏愛熱鬧精采的歌舞場面,不妨考慮:

芝加哥(Chicago)1996年東尼獎最佳重演音樂劇,場面沒有電影版華麗,但劇情更加麻辣,十足黑色幽默。戲裡女記者的角色,到最後會有讓人笑到心臟麻痺的驚人演出。

髮膠明星夢﹙Hair Spray﹚:2003年東尼獎最佳音樂劇,講述胖妹想要當電視明星的故事,劇情顛覆眾人的刻板印象,是齣五彩繽紛的歌舞喜劇,熱鬧又充滿娛樂性。由男演員反串的星媽一角算是最大賣點,今年夏天所改編的電影版,這個角色居然找來約翰伏塔上場。

金法尤物﹙Legally Blonde﹚:同名電影改編,主要情節與經典台詞都跟電影版一模一樣,讓觀眾少了很多驚喜。整體來說過份甜膩,但歌舞場面實在精采。

歌舞線上﹙A Chorus Line﹚:描寫舞者參加試演甄選的心路歷程,曾經是百老匯史上最長壽的戲碼,下檔之後於去年捲土重來。場景非常簡單,但歌舞出色,劇情逗趣又溫暖。

若你最愛笑破肚皮,千萬別錯過:

Avenue Q2004年東尼獎最佳音樂劇,模仿芝麻街的半人半布偶演出,不過探討的可是感情與生涯規劃等成人議題,而且劇情整個十八禁,一段布偶做愛的高潮片段,讓我笑到幾乎癱死在椅子上。

Spamalot2005年東尼獎最佳音樂劇,改編自英國著名喜劇Monty Python的同名電影,描述亞瑟王與圓桌武士尋找聖盃的傳奇。極為高明的超爆笑喜劇,音樂意外地悅耳,內容極度政治不正確,惡搞芬蘭人、猶太人,同志等各大團體。觀眾最好對百老匯歷史與西洋文化有點認識,才能感應到劇中笑點。

若你屬於搖滾掛,不妨考慮:

吉屋招租﹙Rent﹚:1996東尼獎最佳音樂劇,劇情改編自歌劇波西米亞人,描述紐約下城藝術家與社會邊緣人的生活。場景非常簡單,但電吉他飆出的樂聲熱力十足。

Spring Awakening2007年東尼獎最佳音樂劇,講述青少年的性壓抑與反叛掙扎,有不少大膽的性愛場面﹙不幸的是尺度只有露臀而已,更不幸的是男主角露而不是女主角﹚,十足搖滾風,舞蹈與場面調度也很有趣。

如果你希望在戲裡聽到熟悉的樂曲,最好還可以跟著一起現場卡拉OK

Mama Mia音樂改編自ABBA的經典名曲,算是目前百老匯最芭樂的一齣戲,幾乎每個人都會看得很開心。故事描述住在希臘小島上的少女蘇菲,在結婚前夕尋找生父的妙事。包括Dancing Queen在內等膾炙人口的歌曲都能巧妙地鑲嵌進劇情裡,每每都讓觀眾屏息等待嘿,這次要下什麼歌?!’’到了最後更是全場起立一同歡唱熱舞,劇院當成變成超大型夜店+KTV

Jersey Boy2006年東尼獎最佳音樂劇,描寫流行樂傳奇歌手Frankie Valli & The Four Seasons的崛起歷程,劇中穿插宇宙無敵芭樂名曲” Can’t Take My Eyes Off You”

若你最愛催淚戲碼:

悲慘世界﹙Les Miserables﹚:1986年東尼獎最佳音樂劇,改編自雨果的同名巨著,是齣史詩型作品。音樂迷人,故事感人,革命戰事場面浩大。

紫色姊妹花﹙The Color Purple﹚:改編自同名小說,比史匹芬史匹柏的電影版更具備女性解放意識,描述黑人女子走出家暴、追尋自我的掙扎歷程。劇情極度灑狗血,十足花系列等級,最適合女性帶包面紙進場宣洩淚腺。

如果你是老派歌舞劇迷:

Curtain創造出酒店、芝加哥等名劇的金牌音樂劇創作搭檔Fred & Kander,所留下的最後遺作,是齣描述劇團發生連續謀殺案的黑色喜劇。目前領銜主演的是影級歡樂一家親Frasier﹚裡的David Hyde Pierce,他也以戲裡精湛的表演拿下今年的東尼獎最佳男主角。

The Drowsy Chaperone基本上算是給百老匯迷的一封情書,劇情別出心裁,以戲中戲的方式,描述劇場紅伶出嫁前夕的連串趣事。目前擔任劇中說書人一角是美國80年代的電視紅星Bob Saget

若你的口味異於常人:

Grease改編自約翰屈伏塔同名歌舞電影,上演之後惡評如潮,通常被劇評狂電的戲都會落入草草收場的命運,不過由於這齣戲的主角是經由電視選秀節目產生,所以在廣大電視觀眾支持下,迄今票房依舊強勁。

Xanadu改編自同名迪斯可電影,是齣以溜冰鞋為號招的另類歌舞劇。由於電影版是史上著名的大爛片,原本各界預期這齣戲應該會短命夭折,不過由於整齣戲惡搞得太用力,沒想到反而得到紐約時報的正面評價,成為2007年夏季紐約劇場最大的驚喜。

如果你是看遍百老匯的內行人,那麼當然只有新戲才能讓你滿意,即將在2007-2008上檔的新戲包括:

Young Frankenstein200710月上檔,金牌製作人﹙The Producer﹚創作團隊的最新作品,是本季百老匯最受矚目的大製作,卡司網羅眾多百老匯紅星,例如東尼獎得主Sutton Foste,在影集”Will & Grace”中搶盡鋒頭的Megan Mullally也會在戲中軋上一角。

小美人魚﹙The Little Mermaid﹚:200711月上檔,改編自迪士尼同名電影,迪士尼一向是舞台奇觀專家,屆時應該會營造出一個令人驚艷的海底世界。

In the Height20082月上檔,描述在紐約華盛頓高地的西裔族群生活,音樂融合嘻哈、拉丁等多樣化風格,2007年初於外百老匯大受歡迎後轉攻百老匯舞台。

南太平洋﹙South Pacific﹚:20083月上檔,這齣經典歌舞劇首次重回紐約舞台,由每齣戲都備受好評的林肯中心製作,導演則是前年以Light in Piazza 在紐約劇壇刮起一陣旋風的Bartlett Sher

A Catered Affair 20083月上檔,改編自1956年的同名電影,鬼才劇場導演John Doyle操刀,演員陣容堅強,包含Harvey Fierstein等百老匯一線明星。

舞動人生﹙Billy Elliot﹚:20089月上檔,改編自同名電影,在倫敦推出舞台版後大為轟動,製作團隊終於決定轉戰百老匯。

寫著即將上檔的新戲,心裡馬上生出買張機票重回紐約的瘋狂念頭。有人說,喜歡歌舞劇的人,多少有點逃避現實的傾向,所以在經濟大恐慌時代,百老匯與好萊塢的音樂劇電影,反到門庭若市。2006年,百老匯賣座打破歷史紀錄,這跟門票飆漲、觀光主義興起,還有紐約劇場向商業靠攏均不無關係,某種程度上,也顯示現代人需要一塊園地,在亂世裡喘一口氣。

戰爭還在打、冰山在溶化、政治紛紛擾擾,這個世界太過嘈雜,但我們還有百老匯…說是逃避也好,說是心靈綠洲也罷,至少這個世界上還有一塊角落,會為你保留作夢的權利。


 

Paul246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芭芭拉史翠珊在電影越愛越美麗裡說,當我們墜入情網的時候,耳邊會響起普契尼的詠嘆調的確,大概沒有任何一種音樂形式,能像歌劇一樣掀起深藏在人類心中的激情與狂熱。如果你在現實生活中缺乏熱情的擁抱,那麼不妨到歌劇的世界來,尋求心靈高潮的無限可能。當然,在紐約的大都會歌劇院,你就有機會用最華麗的方式,讓自己享受彷彿沉浸於熱戀之中的迷醉滋味。

位於林肯中心的大都會歌劇院﹙Metropolitan opera House﹚,是全世界最好的歌劇院之一,一向以巨星卡斯與令人咋舌的豪華舞台排場而聞名,每年的歌劇季大概自九月份起跑,到次年的五月份落幕,票價從15美元到275美元不等,週末場次則是42美元到295美元。

當然,你還有更經濟的方式走進大都會。每週一到週四,大部分的劇碼在開演前二個小時都會發售20美元的Rush Ticket,讓觀眾花小錢就能大搖大擺地坐進原本要價上百美元的一樓座位。

大概從下午三、四點開始就會有熱情的劇迷準備卡位,冷門的劇目可能到開演前一刻還能買到Rush Ticket,但熱門的場次不到中午就會出現排隊的人龍搶票。

除此之外,如果你口袋裡還有學生證,部分場次會提供平日25美元、週末35美元的學生票。學生票自演出當日劇院一開門啟售,可以省去排隊等待的時間。

如果你腿力夠強勁,還可以考慮只要15美元的站票,劇院自每週六起發售當週場次站票,這往往也是銷售一空的熱門演出,唯一能夠臨時搶到門票的管道﹙另外就是開演前去門口看看有沒有人臨時出讓,或是忍痛找黃牛買票﹚。

站票的位置在各樓層都有,每個站位也會如同座位,設置專屬的小型螢幕播放字幕。我自己較為偏好高掛於劇院最末端的Family Circle站票區,因為其他的站票區視野會被夾層截角,不容易看到舞台全貌。

由於大都會的音響效果出色,就算你坐在最後方的Family Circle,或是更後面的站票區,都能聆聽到動人的黃金美聲,不過一定要記得攜帶望遠鏡,因為這裡是全球最大的劇院,座位數高達3600席,坐在較後方的區域,舞台上的人影看起來可能會比你的小拇指還短上一截。

至於在穿著方面,越正式的裝扮會讓你覺得越自在,因為這裡連站票區都會看見有人穿西裝小禮服重裝上陣,一樓的高價區基本上就是一場大型皮草珠寶秀。

對女性同胞而言,大都會當然是展示爆乳小禮服的最佳場地…不然在台灣你要去哪裡穿這些衣服?我家老婆大人和她的姊妹們,每次光臨大都會,最大的樂趣似乎就是當作自己在走星光大道,還不忘要一旁的男伴充當狗仔猛拍照。

穿上最稱頭的裝扮,進場前先享用一頓美味的大餐,接著享受一整晚的音樂饗宴,會讓你深深體驗到,生命,的確就該浪費在最美好的事物上!

不過就算沒有正式服裝也不需擔心,因為穿牛仔褲球鞋進場的觀眾仍是大有人在,同時票價越低的區域,出席者的打扮也就越輕鬆。換個角度來看,一身輕裝穿梭在浮華世界裡,不也是一種眾人皆醉我獨醒的瀟灑?




大都會採取定目劇系統,與歐陸歌劇院的十天半個月內僅上演一、二齣劇的舞台系統不同,會在短時間內輪番演出多部不同的歌劇,讓觀眾大飽眼福。

至於該如何挑選戲碼?對歌劇新鮮人來說,最好選擇劇名有聽過的歌劇,因為這往往是最芭樂的戲。芭樂歌劇具備能夠直接打動人心的元素,才能成為大家耳熟能詳的劇碼,對沒有欣賞歌劇經驗的觀眾來說,會比較容易從中獲得共鳴。而且這些歌劇幾乎都會埋伏一兩首在電影、廣告中曾現身的經典詠嘆調,會帶給觀眾啊!原來是這首歌的莫大驚喜。

簡單來說,只要你在節目表上看到莫札特的魔笛﹙Die Zauber Flote﹚、唐喬萬尼﹙Don Giovanni﹚、費加洛婚禮﹙Le Nozze di Figaro﹚;普契尼的杜蘭朵﹙Turandot﹚、蝴蝶夫人﹙Madame Butterfly﹚、波西米亞人﹙Le Boheme﹚;威爾地的茶花女﹙La traviata﹚、阿伊達﹙Aida﹚、弄臣﹙Rigoletto﹚;比才的卡門﹙Carmen﹚、董尼才悌的愛情靈藥﹙L’Elisir D’Amore﹚、羅西尼的塞爾維亞的理髮師﹙Il barbiere di Siviglia﹚,約翰史特勞斯的輕歌劇蝙蝠﹙Die Fledemaus﹚這十三齣戲,就儘管放心掏錢買票吧!

在大都會的2007-2008樂季,最適合歌劇新鮮人的芭樂劇碼有:

蝴蝶夫人﹙10月﹚:當紅男高音阿藍尼亞﹙Roberto Alagna﹚領銜演出,英倫情人導演安東尼明哲拉執導,極簡舞台所呈現出的視覺效果卻驚人地華美。

阿伊達﹙10-11月﹚:歌劇新鮮人可能會被第一幕與第三幕悶到,但第二幕的凱旋進行曲的壯觀場面非常震撼,看著將超過百名演員登上舞台歌誦帝國的光輝,會讓你忍不住也想一起跪下高喊天佑埃及!願榮耀歸於伊西絲女神!’’

魔笛﹙10-11月﹚:由音樂劇獅子王、電影揮灑烈愛導演茱麗.泰摩兒執導,熱鬧有趣又花俏,娛樂性滿分。

費加洛的婚禮﹙10-12月﹚:相當平板的一個製作,不過一堆新生代歌手的表現頗受紐約媒體好評。

茶花女﹙
11月、3月﹚:殉情記名導柴利菲利的作品,由人美聲甜的歌劇天后Renee Fleming領銜演出,場面極盡奢麗之能事,茶花女的豪宅還是二層樓的升降舞台!

請注意,由於大都會同一齣戲有時會出動二組卡斯擔綱,所以最好不要買3月份的場次,否則屆時上場的就會是歌聲一級棒,但體型實在不像傾國名花的女高音Ruth Ann Swenson

塞爾維亞的理髮師﹙1-2月﹚:去年度大受好評的新製作,舞台佈景走極簡風,不過充滿許多別出心裁的戲劇效果。

卡門﹙2-3月﹚:標準的大都會式豪華製作,名角Olga Borodina飾演卡門,她的歌喉好得沒話說,但外表實在不太卡門,當然她的噸位應該很容易卡到門。

波西米亞人﹙3-4月﹚:大都會的招牌製作之一,由歌聲與美貌兼具的紅伶Angela Gheorghiu挑大樑。



對於熟悉歌劇的樂迷來說,到大都會當然是以名角、名指,還有話題新製作為挑戲重點。而我自己的經驗是,不必刻意避開已經有DVD錄影實況的製作,因為現場與電視機前其實會有完全不一樣的感受。

很多樂迷喜歡特意挑選冷門歌劇,因為這可能是這輩子現場觀賞這齣歌劇的唯一機會…不過,這類歌劇的演出,有時會極度考驗觀眾的耐心與保持清醒的能力,而且會讓你深刻地體認到,很多戲目會被打入冷宮,實在不是沒有原因!

在大都會2007-2008樂季,最受樂迷矚目的話題製作有:

聯隊之花﹙
La Fille du Régiment﹚﹙4-5月﹚:這個樂季紐約最熱門的一齣歌劇,這部全新製作在上個樂季從倫敦的皇家歌劇院一路延燒到維也納國立歌劇院,同一組演唱人馬也在今年初登上歌劇聖殿、米蘭史卡拉歌劇院,被譽為當今首席義大利美聲男高音的Juan Diego Flórez,還打破史卡拉71年來不得在一曲唱畢後就直接安可的慣例。

劇中的招牌詠嘆調有連續九個高
C音,被視為歌劇史上最難唱的一首歌,當年帕華洛帝便是以此曲在大都會一戰成名,光是聽Flórez現場演唱這首高難度詠嘆調,基本上就已經值回票價。

拉美莫的路西亞﹙
Lucia di Lammermoor﹚﹙10月、3月﹚︰大都會今年的開幕新製作,明星女高音Natalie Dessay的表現獲得紐約時報的極高評價。

Iphigénie en Tauride11-12月﹚:全新製作,這也是少數能夠看到歌劇傳奇多明哥粉墨登場的珍貴機會。

羅密歐與茱麗葉﹙
Roméo et Juliette﹚﹙10月、12月﹚:在視覺上並不是很有趣的一個製作,但主唱可是有歌劇界茱莉亞羅茲封號、現今古典樂壇最火熱的美女Anna Netrebko,同場還有被冠上第四男高音頭銜的阿藍尼亞。Anna Netrebko非‧常‧非‧常‧迷‧人!錯過她的現場演出對歌劇迷來說是極為不道德的一件事。

戰爭與和平﹙
War and Peace﹚﹙12-1月﹚︰炙手可熱的葛濟夫﹙Valery Gergiev﹚擔任指揮,這部普羅高菲夫改編托爾斯泰小說的超大型歌劇,場景波瀾壯闊,是大都會史上動員人力最多的一齣製作。

崔斯坦與伊索德﹙
Tristan und Isolde﹚﹙3月﹚:大都會音樂總監James Levine親自上陣,帶領天后Deborah Voigt、天王Ben Heppner連袂登台,音樂陣容堅強。

這齣製作採現代手法,風格前衛且頗具爭議性,還讓大都會慘遭贊助人以
不符合作曲家原始創作意圖的理由告上法庭。

女武神﹙
Die Walküre﹚﹙1-2月﹚:紐約愛樂總監馬捷爾﹙Lorin Maazel﹚指揮,名導Otto Schenk著名的寫實版壯觀製作,還有James Morris等一流的華格納歌手助陣,是指環迷不能錯過的選擇。

Satyagraha
4-5月﹚:全新製作,現代音樂名家Philip Glass描述聖雄甘地生平的前衛創作。

Peter Grimes
2-3月﹚:全新製作,導演是近年以極簡手法紅遍英、美劇壇的鬼才John Doyle。

而在這個樂季登場的新製作還包括威爾地的馬克白﹙
Macbeth﹚,以及在聖誕節期間針對家庭觀眾的特別製作糖果屋﹙Hansel and Gretel﹚。

另外還有多齣星光閃閃的陳年製作,例如假面舞會
Un Ballo in Maschera﹙卡斯有當代數一數二的男高音Salvatore Licitra及男中音Dmitri Hvorostovsky﹚、後宮誘逃Die Entführung aus dem Serail﹙唱康斯坦的是新生代人氣女高音Diana Damrau﹚、曼儂蕾斯考Manon Lescaut﹙女主角是貴為天后級的女高音Karita Mattila﹚、奧泰羅Otello﹙由南非籍男高音Johan Botha與大都會的當家花旦Renée Fleming攜手演出﹚,總共28齣歌劇,提供樂迷一整年的音樂盛宴。

詳細的演出資訊,請上大都會的官網查詢
www.metopera.com。大都會的所有活動,例如免費開放新製作彩排、單身派對、附屬藝廊展覽、實況轉播等,都會在這裡揭露第一手的訊息。

更重要的是,歌手因故更換等重大訊息﹙很常發生,所以大老遠飛到紐約來堵明星的樂迷最好要有心理準備﹚,也會在官網上即刻發佈。

穿過林肯中心上的噴水池,在大都會歌劇院門口駐足停留片刻,欣賞夏卡爾夢幻般的粉彩壁畫,以及高掛大廳的雪花狀巨型弔燈,再好整以瑕地進駐觀眾席,等待樂池裡動人的樂章響起,是我在紐約最喜歡的一個時刻,也是我人生中最美麗的一道記憶。因為我知道,幕啟之後,又有機會享受美妙音符的激情擁抱,在目眩神迷的滿足中,再次體認生命的珍貴與美好。

 

 

Paul246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Photo from www.playbillarts.com

在小說與電影版的魔戒席捲全球之前,世界各地早有大批樂迷為了另一枚會唱歌的魔戒瘋狂。

華格納的指環系列﹙Der Ring Des Nibelungen﹚是音樂劇場歷來最龐大的巨作,一共分為萊茵河的黃金﹙Das Rheingold﹚、女武神﹙Die Walküre﹚、齊格菲﹙Siegfried﹚、諸神的黃昏﹙Gotterdammerung﹚四齣歌劇,上演一次足足得花上四個夜晚、長達15個鍾頭以上的時間。

華格納的這枚魔戒,開創出嶄新的樂劇型態,讓歌劇從過去宣敘調敘事、詠嘆調抒情的推展模式,轉化為由動機Leitmotif主導,也就是不同的角色、情境會有專屬的音樂主題,使戲劇與音樂緊密結合,激盪出更深刻的象徵與意涵。

指環被視為表演藝術的頂點,除了樂團編制龐大,還得動用大批能夠征服高難度唱腔的頂尖歌手,例如Siegfried一角就被封為歌劇男高音最艱難的關卡。同時劇中包含大量如屠龍、天宮崩裂、躍馬入火堆殉情等奇幻場景,舞台製作的挑戰極高,因此世界上僅有少數歌劇院有能力搬演,一旦指環劇正式登台,往往也會吸引各地的樂迷前來朝聖。

由於製作門檻高,所以不少樂團都會把挑戰指環當作成年宣言。我們的國家交響樂團(NSO)在指揮簡文彬過人的魄力帶領下,便以半音樂會、半正式歌劇的演出形式演譯全本指環,慶祝國家交響樂團邁入二十週年,並成為了歐美樂壇注目的焦點。

無獨有偶,當紅的Kirov Opera也在明星指揮葛濟夫(Valery Gergiev)的領軍下,打造出一枚洋溢俄羅斯風情的指環,當作俄國樂壇重出鐵幕後的成年禮。

來自聖彼得堡的Kirov Opera隸屬歷史悠久的馬林斯基劇院(Mariinsky Theatre),與當今執古典芭蕾界牛耳的Kirov Ballet系出同門,是隻評價極高的音樂大軍,特別是近年籠罩在葛濟夫的明星光環下,聲勢扶搖直上。

因為政治因素,華格納歌劇在俄國雪藏將近一世紀,直到俄共垮台才重見天日,因此葛濟夫在接下瑪林斯基劇院總監一職後,便計畫讓華格納的歌劇瑰寶重回俄國舞台。

他找來集雕刻家、建築師、舞台設計與導演於一身的俄國藝術家George Tsypin,共同打造指環劇,不但全部沿用俄籍音樂家上陣,還將源自北歐神話的指環,舞台場景拉至彷似遠古中亞草原的奇幻空間,企圖塑造斯拉夫風味十足的民族神話。

這枚俄式指環自2003年首演以來,一路滾動過東京、首爾、德國Baden Baden、洛杉磯等地,終於在20077月,滾進了紐約大都會歌劇院。

到了正式上演的那一刻,只見眾多在歌劇院前等候入場的瘋狂指環迷身著畢挺西裝,或是華麗的晚禮服,頭上卻頂著女武神的維京海盜帽,突兀的組合蔚為奇景,也將現場樂迷期待指環洗禮的興奮心情推升至最高點。



Photo from www.playbillarts.com

葛濟夫的指揮手法一向以暴力美學著稱,運用近乎咆嘯的管樂與張力十足的弦樂,創造出一種粗礰、澎拜、極富感染力的音樂風格。加上Kirov版指環標榜濃厚的俄羅斯風情,原本以為葛濟夫會帶來一個瀰漫著草原蠻荒氣息,讓人耳目一新的狂野版指環,但令人意外地是,在率先登場的’’’’劇與’’’’劇,他只送上一枚泛著黯淡色澤的黃銅指環。

樂團節奏明快,但葛氏的招牌暴烈音效卻收斂得相當節制,多數樂章的起伏毫無火花可言。’’’’劇的序曲,少了應有的神秘氣息與幽冥感,劇末諸神進入天宮的段落也不見足以激盪人心的壯麗音色。

’’’’劇中最經典的’’女武神騎行’’,也就是名導科波拉用在電影現代啟示錄中,搭配美軍直昇機橫掃越南天際的經典配樂,樂團轟出來的音響都十分清淡。

所幸葛濟夫在接續的’’’’劇與’’’’劇振敝起衰,’’’’劇第三幕SiegfriedBruennhilde的深情對唱一景,樂池裡飄出染上玫瑰色澤的浪漫樂章,讓聽眾幾乎快要就地融化。

樂團表現在’’’’中一劇最為突出,緊密且劇力萬鈞的音色讓這枚指環閃耀出燦爛的黃金光芒。特別是劇末齊格菲送葬曲,葛氏暴力美學終於復活,銅管與打擊樂火力全開,吹奏出震攝人心的英雄輓歌。

至於在歌手方面,葛濟夫訓練出一大批新生代俄籍歌手輪番上陣,雖然他手下精兵普遍都有德語發音含糊不清的問題,但多數表現都算稱職。

看著這群來自北國的歌手站上舞台,不禁讓人想起紐約市立歌劇院的經典宣傳口號我們有一群年輕優秀的歌手,也許名氣較不響亮,但絕對符合劇中人的年紀、長相、身材與體重’’。紐約市立歌劇院長久以來無法實現的承諾,Kirov Opera卻作到了!

女武神中唱SiegmundAvgust Amonov、齊格菲中擔綱SiegfriedLeonid Zakhozhaev、諸神黃昏中唱SiegfriedVitcor Lutsuk都是年輕帥哥,讓這些角色難得地從中年胖子回歸到少年英雄應有的模樣。

其中Avgust Amonov表現沉穩,而Leonid Zakhozhaev雖然自第二幕起就開始面臨聲嘶力竭的窘境,但卻成功地刻畫出這個角色的莽撞氣息。Vitcor Lutsuk的高音略顯暗沉,但聲音在三人之中最是渾厚,也最具英雄氣慨。

SieglindeMlada Khudoley,是整個系列最大的驚喜,聲音表情富含感情,姿色直追有歌劇界茱莉亞羅勃玆封號的Anna Netrebko。唱FreiaTatiana Borodina同樣也是人美聲甜。

在整體陣容中,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是’’劇中的Mime、男高音Valsily Gorshkov,他將這個角色的貪婪與陰狠,用高昂且略帶神經質的聲線表達地淋漓盡致。

而較讓人頭痛的則是三位Brunnhilde,全都有高音失速墜毀,嗓音後繼無力的問題。其中’’’’劇的Larisa Gogolevskaya較具準頭,歷經第一幕暖嗓之後,後續表現穩定不少,不過高音仍是危危顫顫。最讓人坐立難安的當屬齊格菲一劇的Olga Sergeeva,上氣不接下氣的情況嚴重,而且她的高音聽起來很像刮擦金屬的刺耳聲響。

若論所有歌手的表現,在劇臨時被抓上場代唱AlberichSergei Leiferkus應當敬陪末座。他的聲音死板且平緩,完全無法補抓這個角色的陰沉與憤恨。




Photo from www.playbillarts.com

但要談到不及格,恐怕葛濟夫也該被記上一筆。他與George Tsypin共同擔任導演,煉製出舞台意境堪稱奇幻,整體效果卻顯得太過單調的指環。

整個舞台以四尊史前中亞遊牧民族Scythia大型雕塑為主體,輔以大批貌似俄羅斯娃娃的圓碑,乍看之下頗有幾分宮崎駿電影風之谷、天空之城的童話味道。整個系列十幕場景,基本上就是這四尊大型雕塑與圓碑群的不同排列組合。

這些看似外星人、也像風乾木乃伊的石雕像,不時被拿來充當故事的關鍵道具。’’’’劇中直立舞台中央的石像便是插著寶劍的白楊樹,另一尊橫躺地板的石像就成了Brunnhilde被封印的石棺。在‘’’’劇中,石像時而充當Sigfried的打鐵房,時而充作巨龍的身軀。

舞台的背景是大幅漸層式色幕,有時會轉為動畫螢幕,根據故事情節投射出影像,例如Brunnhilde被火封印時背景就是熊熊烈火,Sigfried打鐵之際螢幕便轉為黑夜中的森林。

雖然舞台空曠,但炫麗而多層次的燈光時時刻刻根據劇情與劇中人心理狀況不斷更換,創造出豐富而迷幻的視覺變化,是整個舞台工作團隊最出色的一環,也幫助極簡的舞台設計,成功營造出指環劇應有的魔幻色彩。

Kirov版的指環大量運用黑光劇的效果來塑造舞台幻象。劇中的萊茵河底場景,便是由披掛著螢光藍長條髮絲的舞者蓮步輕移,來模擬波濤水流。Brunnhilde被封印的場景,舞者戴上了螢光橘色的火焰型髮絲,來象徵包圍女武神的火苗。

另一個比較突出的安排,則是讓飾演巨人的歌手端坐在可移動的巨大方形石像裡,僅露出頭來演唱,一亮相就讓整個舞台瞬間奇幻了起來。而Siegfried登場一景也相當有趣,用在大鋼圈裡轉動的雜耍演員,來諧擬被少年英雄抓回家的大熊。

這枚俄式指環,其實開拓了一個指環製作的新方向,把原本繁複的場景盡量簡單化,大幅降低搬演的門檻,無怪乎葛濟夫能夠輕易地帶著他的指環到世界各地演出。但這樣風格簡單的設計,要避免舞台效果過度薄弱,視覺上太過乏味,就要仰仗導演重新詮釋故事角度的創意,或是場面調度的功力。很可惜,葛濟夫與George Tsypin在這方面都不算高明。

製作團隊無意賦予這齣指環一個全新的詮釋角度,只打算利用服裝與場景,塗抹上一股斯拉夫風情,再將原本的故事情節照本宣科。在場面調度方面更是流於平板,每當人物心情激動,就會讓他在空曠的舞台上繞圈奔跑,完全是瓊瑤劇的水準。女武神們出場的一幕最是令人嘆息,八位女武神只會在地板上作類似大會操的列隊繞行,毫無飛翔的動感之美可言。

劇中偶有穿插舞者以接近默劇的簡單舞步,演出不斷重複的儀式性動作,雖為整體場景增添了一絲神秘感,卻無法為觀眾的視覺享受,或是舞台的視覺意象帶來更強烈的刺激,以Kirov Ballet的天團地位,這樣的編舞成績並不及格。

無論如何,這枚時而泛著黃銅色澤,時而閃耀黃金光芒的俄羅斯指環,儘管瑕疵與美色參陳,對第一次接受指環洗禮的樂迷來說,仍是一次足以回味許久的體驗。

如果你仔細盯著舞台看,會發現在巨型雕像與圓形石碑群的背後,連接這些裝置內部燈光的電線,毫不遮掩地直接擺放在地板上,使得空曠的舞台場景,擺脫不了一股廉價的氣息。

在這一刻,我才發現,
Kirov的指環某種程度上就是當代俄國的縮影。輪番上陣的大批歌劇人才,就像這個國家源源不絕的豐富天然資源。而能夠憑一己之力推出一齣具本土特色的指環製作,也是俄國長期累積的文化資本,以及近年經濟力量重新抬頭的具體展現。把西方經典披上東方面紗,企圖在歐洲文明中找回自己的亞洲本色,不也正是斯拉夫民族長久以來夾雜在兩塊大陸間的心境投射。至於那條戳破舞台幻象的電線,則清楚地告訴我們,這個正在崛起的新興勢力,還是存在著無法掩蓋的混亂與脫序。

Paul246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數大,便是美。有時候,速慢,更是美。

Slow Dance
2007年紐約林肯中心藝術節所推出的大型戶外多媒體裝置藝術,攝影師David Michalek
運用過去拿來作彈道測試或汽車衝撞實驗的高速攝影技術,以每秒一千格的高傳真畫面,拍攝舞者的瞬間肢體動作,將每位舞者約5秒鐘左右的舞蹈,轉換成約十分鐘左右的投影影片,投射至New York State Theater外牆上三道50呎高的巨型螢幕,呈現出眾多肉眼無法補抓的奇幻視覺效果,讓原本轉瞬間消逝的舞蹈動作,幻化成一首慢速的詩,在黑夜中靜靜地流淌。


David Michalek
長期擔任舞蹈劇場的攝影師,一直希望在靜止的攝影照片外,能夠尋求可以突破時間限制的創作形式,來補抓舞者迷人的肢體律動,因而催生了Slow Dance這項多媒體藝術。

他邀請了43位舞蹈家參與這項計畫,領域涵蓋了芭蕾、現代舞、京劇、傳統民族舞蹈、霹靂舞與迪斯可等各家流派。

這批舞林高手來自世界各地,包括現代舞教父William Forsythe、現代舞教母Trisha Brown、美國芭蕾舞團的首席舞者Herman Cornejo、台灣之光吳興國與許芳宜,當然還有David Michalek的太座大人、紐約市立芭蕾舞團的舞星Wendy Whelan

在慢速中,舞者的肢體脈動與身軀肌理均清清楚楚地展示開來,畫面美不勝收且詩意盎然,也意外地成為了良好的舞蹈教學分解圖。一旦舞者出現跳耀的動作,就會出現一種飛翔與無重力漂浮的奇幻視覺效果,往往會讓人看了入神,忘了整個城市的喧囂。

有趣的是,三道巨型螢幕會隨機投射出舞者身影,所以每位舞者的動作還會各自對話,製造出許多意味深長的整體舞臺效果,例如這廂身著薄杉的女舞者正熱情地搖擺,一旁穿戴全套禮服的爪哇男舞者恰好擺出非禮勿視的姿態別過頭去。

至於哪一段舞者影片最為神奇?我會投給土耳其迴旋舞、嘻哈倒轉風車舞者跟大跳艷舞的扮裝皇后。

土耳其迴旋舞在慢速的舞動下更顯神秘,乍看之下幾乎成了音樂盒上轉動的塘磁娃娃;使出倒轉風車絕招的嘻哈舞者,在慢速拆解下你會看見他翻白眼、抱頭、上下其手以保持平衡等趣味十足的細微動作;而髮絲飄蕩、群擺飛揚的扮裝皇后,舉手投足更是充滿巨星氣勢,盡顯風華絕代的魅力。

從流行到古典,從傳統到現代,Slow Dance在黑暗中以最慢的速度,示範舞者的律動是如何地媚惑人心,也充分顯露了人類的肢體的極致之美。 






裙擺搖搖的佛朗明哥舞者


前瑪莎葛蘭姆舞團首席舞者、台灣之光許芳宜


吳興國也來到這邊表演京劇亮相身段


嘻哈倒轉風車舞者


David Michalek的太座大人、紐約市立芭蕾舞團的舞星Wendy Whelan



舞林高手跳躍,當場變身為會輕功的武林高手



Paul246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Photo from www.playbillarts.com


面對這樣陣容強盛的音樂軍團,影像在這場激烈的戰役勝出,統籌所有視覺表演元素的導演
Peter Sellars功不可沒。Peter Sellars是叱咋劇場界的名導,一向以把歌劇時空從古代搬到現代的前衛手法而聞名。

” Tristan Project”在林肯中心的音樂廳採Semi-stage的形式上演,樂團佔去舞台上絕大部分的空間,兩道播放投影片的大型螢幕架設在樂團正上方,歌者只能在舞台前方狹小的空間走位,雖然大部分的動作與正式歌劇演出無異,但偶爾還是會穿插翻譜、喝水、拭汗等音樂會容許的舉動,形成這邊演得用力,那邊確好像不太入戲的尷尬場面…儘管有眾多障礙阻擾,Peter Sellars卻有辦法以靈活的場面調度,打敗一堆靠著重重佈景、服裝、燈光撐場的全本歌劇演出。

對於形式特殊的’’ Tristan Project”,最大的難題也許還是在該如何融合投影影像、歌手表演與音樂等元素,同時避免整場演出淪為超時的音樂錄影帶,干擾了音樂,更剝奪樂迷原本無限寬廣的想像空間。

斷背山的原作者安妮‧普露曾在電影上映時撰文,直指很多人都不願意承認,但其實影像比文字來得更有力量,就此不難發現,視覺帶給人類的感官衝擊,是如何地直接而強烈。所以在音樂錄影帶這種的創作形式誕生之際,就引來”Video Kill the Radio Stars”等批評,認為影像會成為’’文本的撕裂者’’,傷害了音樂創作的本質。

不過,在Peter Sellars巧妙地安排下,音樂與影像反倒攜手開創出令人耳目一新的合作模式。投影螢幕所呈現的內容有時能夠充當舞台背景,有時則與當下情節各不相干地平行播放,但象徵意味濃厚的畫面卻又能跟故事相互指涉。這些豐富的意象不但沒有限制觀眾的想像力,某種程度上反而為觀者開拓了更深刻、更寬廣的解讀層面。

華格納的’’ Tristan und Isolde” 描述康沃爾國將軍Tristan代替叔父馬克王迎娶愛爾蘭公主Isolde回國,Isolde原本打算下藥毒殺Tristan作為報復,沒想到兩人卻因誤食愛情靈藥而陷入熱戀,這段不倫戀曲最後釀成了這對戀人的死亡悲劇。

序曲一結束,黑暗中從觀眾席後方的空高上傳來嘹亮的歌聲,成功地營造出黑夜航行於大海中的蒼茫感。此時大螢幕投射出海浪影像,緊接著舞台上的Isolde及侍女出場,與站在二樓包廂上的TristanKurwenal隔空對唱,兩組人馬活似站在一艘大船不同樓層的甲板上彼此叫囂。

Peter Sellars聰明地運用音場地本身的環境佈局,並別出心裁地安排歌手走出舞台框架,讓整座音樂廳都成了大型佈景,觀眾不時四處張望尋找歌聲的源頭,不斷地製造出觀劇的驚奇感,更突破了Semi-Stage的陽春形式的侷限,甚至達到許多砸大錢所搭設的舞台佈景,難以呈現的臨場感。

他的場面調度功力在第一幕結尾更是發揮的淋漓盡致。合唱團與號角手移駕至四樓觀眾席上,隨著舞台上的樂團轟出激昂澎派的樂章,遠方也傳來陣陣號角迴響,波瀾壯闊的人聲合唱自觀眾頭頂如暴雨頃盆而下,耀眼的燈光在黑暗的觀眾席中一盞一盞醒來,整座音樂廳頓時籠罩在黃金光芒裡,把馬克王即將駕臨的王者氣勢一舉烘托至最高潮,場面異常震撼!

Bill Viola的影像也是一絕。在”Tristan Project”出現的投影作品,其實是由Bill Viola統合多位多媒體藝術家的創作成果,視覺風格並不統一。類似樹林、海岸這類充當背景的風景影像,大多是採用粗粒子拍攝的空鏡頭影片。而與舞台情節平行敘事的投影畫面,則是以高速攝影機精心拍攝、揉合大量特效的影片,視覺效果華麗到令人咋舌,例如Tristan以慢動作走過火堆,激起滿天螢火亂竄、Isolde往火海躍去,整個畫面卻霎時被波紋攪亂,觀眾才赫然發現然來影片上的熊熊烈火其實是水面上的倒影。

這些華麗的映像看似與舞台上的情節無關,但又能夠互相對照呼應。當男女主角登場之際,舞台上有一組身材「重量級」的歌者賣力演唱,螢幕裡則出現一對年輕貌美的TristanIsolde,將身上的衣物逐步褪至全裸。Isolde籌畫著毒藥(其實是愛情靈藥)陰謀之際,螢幕影像則出現陶瓶灑下的泉水,巧妙地用象徵生命泉源的水,來呼應愛情靈藥。

故事發展至誤食愛情靈藥的段落,螢幕裡的主人翁又幻化為更為稚齡的花樣少男少女,落入水中泅游,忠實地傳達出陷入愛河的意象。而螢幕空間動用年齡不同的兩組人馬來飾演TristanIsolde,似乎也有指涉在愛情面前我們都是孩子的意圖。

是投影影像不斷出現的視覺母題,與整齣歌劇’’的主題環環相叩。到了第三幕,為了迎接劇末高潮的詠嘆調愛與死,原本分劇舞台左右上空的兩道大螢幕合而為一,在舞台中央上方形成一道長方形的大螢幕,以高速拍攝、逆轉播放的影像唯美得讓人屏息。

螢幕裡的Tristan屍首躺在大理石墓台上,突然身邊綻開陣陣水花,水波逆轉向上空奔流,Tristan就在這道逆流的瀑布中向天逸去,在漂浮出鏡頭框架後整個畫面瞬間轉為Isolde落入水中掀起萬丈波濤,碧波繚繞著少女美麗的身軀…在這一剎那,瑰麗的影像像把利箭射入眼睛,兩眼之間只覺得一陣酸楚,你明白,這對不幸的戀人已經掙脫生命與死亡的枷鎖,在愛情的無限昇華中獲得了宗教式的天堂救贖。

至此,一路與影像賣力拔河的音樂,淪為憾人影像的配樂。不知道若是操縱全劇靈魂的Isolde一角,改由Birgit Nilsson這類傳奇天后上陣,在這場音樂與影像的頂尖對決裡,影像還能不能佔了上風?

我只知道,當自己承載著無限的滿足走出音樂廳,因為是下午場的表演,林肯中心的廣場上灑著溫暖明亮的午後陽光,那一刻,清清楚楚地感受到
’’活著,真好!TristanIsolde有愛情當作生命的救贖,我比他們更幸運了一點,除了愛情,我還有表演藝術。它們會靜靜地在世界各地每一座劇院的角落等待,等待我去確認生命的感動與美好。

前文,音樂與影像的頂尖對決…洛杉磯愛樂"Tristan Project" (上): http://blog.pixnet.net/Paul24601/post/5442061

Bill Viola的投影影像照片,可以看這裡:http://www.playbillarts.com/news/article/6401.html

Paul246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Photo form www.playbillarts.com


音樂與影像,誰的魅力比較強?在洛杉磯愛樂﹙
LA Philharmonic﹚野心勃勃的’’Tristan Project”裡,歌劇巨人華格納的華美音符,由近年來名聲鵲起的指揮家Esa-Pekka Salonen領軍,與當代多媒體藝術家Bill Viola拍攝的瑰麗投影精采過招,這一回合,戰果是影像略勝一籌。

’’Tristan Project”2007年上半紐約最受矚目的一場表演藝術盛事,這齣話題之作自洛杉磯、巴黎等地一路延燒,終於在20075月於紐約林肯中心的Avery Fisher Hall登場,儘管票價開出175美元至500美元的天文數字,門票仍是幾乎銷售一空。

’’Tristan Project”最早由洛杉磯愛樂於2004年以音樂會形式搬演,該團音樂總監Esa-Pekka Salonen結合Bill Viola的投影影片,大膽地將華格納的三幕歌劇’Tristan und Isolde”拆為三晚演出,每晚分別上演一幕,同時一併呈現深受華格納影響的二十世紀作曲家的作品。

2006年前衛歌劇名導Peter Sellarse將這齣架構龐大、深具實驗色彩的鉅作改編為”Semi-Stage’’的半歌劇、半音樂會形式,由指揮名家葛濟夫領軍,登上巴黎巴士底歌劇院舉行世界首演,並於2007年巡迴洛城與紐約演出。

洛杉磯愛樂近年來在總監
Esa-Pekka Salonen的帶領之下,大量演譯當代作曲家的新作,並推出’’Tristan Project”這等叫好又叫的創新節目,聲望漸有凌駕費城、波士頓等老牌美國五大樂團之勢。

特別是此番’’Tristan Project”熱潮席捲紐約,更是引來紐約時報接連撰文讚揚該團的創作魄力與音樂實力,並大罵自家的紐約愛樂不知長進,只會推出音樂會版窈窕淑女這類通俗的特別節目。

來自芬蘭的Esa-Pekka Salonen,指揮手法不見北歐式的沉靜冷冽,也許是受到著樂團所駐地的感染,他的風格反而洋溢著一股好萊塢式激情。在速度與強弱音的佈局上充滿著高度戲劇性反差,一如高潮迭起的好萊塢電影,也許在處理細膩樂章時少了一點深度與韻味,但絕對是張力十足、生氣勃勃的精采演出,比起近來紛紛陷入瓶頸的美國五大樂團,的確更令人大飽耳福。

而此次登台的卡斯皆是一時之選。男主角Tristan一角原本預定由曾參與台北版指環的男高音Alan Woodrow上場,因病而由德國男高音Christian Franz臨陣瓜代。Christian Franz是大都會2009年新版指環的要角,歌聲剛柔並濟,高音精準到位,弱音更是充滿能夠融化人心的溫柔魅力。

女主角Isolde則是由曾拿下葛萊美獎的美國女高音Christine Brewerg上陣,雖然她的高音宛如銀鈴般清亮,但歌聲明顯少了一股歌劇巨星應有的’’魅惑’’特質,特別在最高潮的愛與死詠嘆調,她美麗但缺乏魅力的歌聲被火力全開的樂團聲勢完全淹沒。如果說這場聽覺與視覺的頂尖對決,音樂敗下陣來,Christine Brewerg應當擔負敗戰的頭號責任。

飾演侍女一角的是貴為一代天后的女中音Anne Sofie von Otter,她的聲音鏗鏘有力且極富感情;馬克王由唱歌一流的新生代帥哥男中音John Relyea擔綱;而Tristan的下屬Kurwenal則是由芬蘭男低音Jukka Rasilanen出任,他的音色沉穩有力,唱到激昂處歌聲更是雄壯威武。

由於拿的是最低價的票,因此座位落在舞台正下方前幾排的視野死角,雖然從頭到尾都得在座位上,才能看清楚舞台上方的螢幕,但每位歌者都站在幾乎是觸手可及的距離引吭高歌,所以可以清楚感受到動人歌聲挾著強大力量穿透你的身軀奔流而過,對樂迷來說真是極為過癮又難忘的體驗!


Bill Viola的投影影像照片,可以看這裡:http://www.playbillarts.com/news/article/6401.html

Paul246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大都會版杜蘭朵1989年的實況錄影,公主一角由當時大都會的當家花旦Eva Marton擔綱,演卡拉富王子的則是三大男高音之一的多明哥。


第一幕打開,北京城下萬頭鑽動,公主鑾駕在城牆後方的裊裊煙霧中升至天際,
浩大的場面已經讓人咋舌不已。等到第二幕第二景一開啟,台下的觀眾已經忍不住鼓起掌來。雕樑畫棟的宮殿被水池環繞,層層疊繞的階梯站滿舞弄彩帶的宮娥,與身著五色華服的文武百官,整個場景閃耀著亮眼的白金色光芒,活像電影''滿城盡載黃金甲'的奢麗佈景跳出大銀幕,直接在你眼前鋪張開來。

如果說歌劇是門講究塑造奇觀的藝術,大都會歌劇院的"
杜蘭朵",絕對是奇觀中的奇觀。

大都會歌劇院2007年春季上演的杜蘭朵,是普契尼最後的一部歌劇。故事描述北京城的杜蘭朵公主向四方招親,若是前來徵婚的王子無法解答三道謎題,就得面臨人頭落地的命運。流浪至北京的韃靼王子卡拉富被公主的美貌所媚惑,決定勇敢面對這項挑戰,在順利解出''希望、熱情、杜蘭朵''三道答案之後,公主卻反悔不肯下嫁,卡拉富因此提出一項要求,如果公主能在黎明破曉前猜出他的名字,他就願意解除婚約,欣然就死。

於是杜蘭朵下令北京城裡人人都不許睡覺,誓言要找出這個異鄉人的真實身份,並抓住王子的婢女柳兒拷問,深愛著卡拉富的柳兒,為了保護主人而自盡身亡,盛怒的王子直斥杜蘭朵冷血心腸,卻無法壓抑自己的情感,在衝突中擁吻了杜蘭朵,也順利攻破了公主的心防。最後卡拉富選擇將命運交到杜蘭朵手上,將真實姓名告訴了她,杜蘭朵則向皇帝與文武百官宣示,這名陌生人的名字,就叫''
愛'',兩人便在眾人的歡呼與祝福中結為連理。

普契尼在寫完柳兒之死的章節後便撒手人寰,由弟子根據老師留下來的草稿補上結局。很多人都會批評這個故事的結尾欠缺說服力,特別是前一刻觀眾還沉浸在柳兒犧牲的悲傷情緒中,沒多久台上就奏起薄海歡騰的婚禮祝福。前幾年的薩爾茲堡歌劇節,指揮葛名家葛濟夫就改採當代作曲家貝爾奧的新版結局,讓公主與王子在眾人的低鳴中擁抱,比起原來的大合唱版喜慶結局,反而更為震撼有力。

對於華人觀眾來說,觀賞這部賣弄東方風情的歌劇,最大的驚喜大概來自貫穿全劇的中國民謠茉莉花。在管弦樂團的烘托下,茉莉花的曲調突然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從記憶中小家碧玉的民謠,搖身一變成為大家閨秀式的交響樂章。

當然,老外對中國文化一知半解的詮釋,也為東方觀眾帶來很多類似''大家來找碴''的樂趣。例如卡拉富秉告皇帝之際,字幕打出的稱謂是''son of heaven'',猛然看到時一頭霧水,後來才想到這是''天子''的意思…草民要啟奏聖上,應該高喊''陛下''或''皇上''之類的尊稱吧!斗膽直呼皇帝''天子'',應該會被抓去砍頭才對。

拜上個世紀末張藝謀的紫禁城版杜蘭朵熱鬧上演,以及帕華洛帝強力主打劇中詠嘆調''公主徹夜未眠''所賜,杜蘭朵重回熱門歌劇之列。大都會這次上演的杜蘭朵,是由殉情記名導Franco Zeffirelli1987年執導的版本。比起歐洲目前盛行的前衛歌劇,走傳統大場面路線的柴版杜蘭朵,並不打算重新詮釋故事,賦予文本全新的角度或深度,只是極盡花俏之能事,提供觀賞者一場熱鬧的視覺饗宴。

紐約時報直指這個版本''
過度誇張'',的確,柴導似乎很怕觀眾感到冷場,因此每個角落都運用人海戰術塞滿群眾演員,每一分鐘都要安排舞群或合唱團來段功夫身段或彩帶舞蹈。整個舞台畫面不斷流動,幾乎不留給觀眾片刻的喘息空間。

不過,比起同被譏為視覺暴發戶的電影''滿城盡載黃金甲'',柴老還是更勝一籌,懂得''留白"的巧妙。他把富麗堂皇的宮殿用優雅中國山水畫包圍起來,利用文雅的國畫鎮壓宮殿建築的俗麗。並選用白金色澤作為視覺基調,而非中國宮殿慣用的朱紅或金色,所以整個畫面看起來不致過度濃艷,反而流露出一種童話般的夢幻色彩。

在當代歌劇院逐漸轉型為前衛藝術競技場的今天,柴版的杜蘭朵多少顯得有點過時,但不可諱言,這是非常能夠取悅觀眾的製作,特別是能夠討好歌劇新鮮人,充分滿足觀眾對於歌劇豪華大場面的一貫想像,站在推廣歌劇的立場上,這樣"過時"的製作,還是有存在的必要。

相較於Franco Zeffirelli端出的視覺盛宴,這次大都會版杜蘭朵在聽覺上大概只能算是小菜一盤。指揮由大都會常客Marco Armiliato上陣。他的指揮手法浪漫有餘,熱情不足,將普契尼溫唯美的樂章處理得極為細膩動人,幾乎讓人一聽就要融化,但處理較為澎湃的曲調時明顯缺乏氣勢。

飾演杜蘭朵的美國女高音
Andrea Gruber聲音表情軟柔弱而充滿困惑,一點都不像是個冷若冰霜的"Ice Queen"。演卡拉富的加拿大男高音Richard Margison更讓人搖頭,聲線非常不穩定,特別在萬眾期待的詠嘆調"公主徹夜未眠"裡,好像被下了鎖喉魔咒,聲音一直施展不開來,一直到唱罷之後,也許是如釋重負,他老兄的表現才開始神采飛揚起來。

唯一例外的是韓國女高音Hei-Kyung Hong,她的聲音基本上就是為了柳兒這個角色而生,音色溫柔又楚楚可憐,加上這個為情而犧牲角色十分討好,兩首詠嘆調結束後觀眾席都爆出如雷的掌聲與喝采。

散場之後,忍不住一路哼唱''好一朵美麗的茉莉花''。大都會的杜蘭朵真是一場非常好看的演出,可惜一如紐約時報的評論,為觀眾帶來精采的視覺享受,卻無法在聽覺上帶來更大的滿足。

Paul246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Paul Taylor舊作,刻劃經濟大蕭條時代的"Black Tuesday"。
 

           今年的春天來得晚,都三月了曼哈頓還在飄雪。天色陰霾,街道上堆積著灰色的雪,只有保羅
泰勒﹙Paul Taylor﹚的舞者不理會寒冬的逾期居留,穿著色彩繽紛的單薄舞衣,在公車兩側的廣告看板上伸展軀體,身影隨著公車穿梭大街小巷,活像一片等不及春天來臨便已盛開的似錦繁花,在紐約的雪地裡四處蔓延。

保羅泰勒是現代舞的一代宗師,舞團成立迄今已經超過了半個世紀,是當今最長壽的現代舞團之一。因為看到雲門舞集總監林懷民寫下「1967年保羅泰勒在台北中山堂的表演,便如此扭轉了我的生命走向」這段話,所以決定踏進紐約城市中心﹙City Center﹚,拜訪這個算是催生雲門有功的重量級舞團。

無巧不巧,保羅泰勒舞團帶來新舊夾雜的眾多舞碼,進駐紐約進行為期二週的春季公演,這次看到的第一段節目,便是廣告所拍攝的“ARDEN COURT”。九位舞者踩著優雅的音符,變換著單人舞、雙人舞、三人舞、群舞的陣列,在台上玩起身軀與空間的排列組合遊戲。編舞家也設計了許多近乎特技的跳躍與拋接動作,讓整支舞碼除了輕盈的律動感,還添了一股躍動的生命力。儘管舞者身上的舞衣,幾乎淹沒在色調相似的背景裡,布料上的花朵看來反而不如廣告看板上綻放得燦爛,但從他們的肢體語言裡,還是清楚接受到一個令人愉悅的訊息︰春天來了!

同場演出的還有舞團在紐約首演的新作’’TROILUS AND CRESSIDA”,保羅泰勒用快節奏的卡通化動作,重新演譯莎士比亞的劇作,惹得全場觀眾哄堂大笑。

       看著保羅泰勒讓舞台元素回歸純粹肢體,坐在觀眾席的我突然明白,為何之前曾讀到紐約的媒體用”too intelligent”這個字眼來批評某個歐洲大型舞團。舞蹈劇場儼然已經成為當代舞壇的主流,不少新生代的作品摻雜了太多的視覺特效、戲劇橋段、政治理念或是文化包裝,顯得太多餘、太龐雜、太聰明也太理性,有時候甚至會讓觀眾興起’’這是舞蹈嗎?為什麼要跳舞?’’等疑問。

保羅泰勒的手法或許老派,但他讓舞者直接利用舞蹈來跟觀眾溝通。人類會跳舞,基本上屬於本能反應,我們因為快樂而舞動,也會為憤怒或悲傷而扭動身軀。跳舞的人,他的身體可以說出無須翻譯的語言,精確傳達出心理的思想與慾望。舞蹈的基因埋藏在每個人的血液裡,因此利用最簡單而純粹的舞蹈元素,往往也能讓觀眾接收最深刻的感官衝擊。

燈亮了,幕落了,我把保羅泰勒舞團帶給我的快樂,收進背包帶回家去。戲院門口的積雪化成髒污的冰水淹沒了人行道,找不到空隙跨越,索性向前躍去,以舞者的姿態淩空飛過。蹦蹦跳跳地接連舞過了幾個街口的水漥,心情大好。對啊,雪都融了,春天還會遠嗎。春天要到了,就應該跳舞!

Paul246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電影"Dreamgirls"Jennifer Hudson的搶眼表現,為她搶了一座小金人回家,一吐當年在"American Idol"被判出局的怨氣。雖然她在電影裡的唱功一流,但還是讓人稍嫌不夠過癮…因為原版音樂劇裡的Jennifer Holliday實在唱得太好啦!如果說Jennifer Hudson的歌聲有B12轟炸機的威力,那Jennifer Holliday大概就算是宇宙戰艦大和號的戰力。

短片是Jennifer Holliday在演唱會"My Favorite Broadway: The Leading Ladies"的現場演出,唱得是夢幻女郎中最經典的歌曲"And I Am Telling You I’m Not Going",聽她唱歌才知道什麼叫"用生命在演出" 

Jennifer Holliday以夢幻女郎這齣戲拿下1982年的東尼獎最佳女主角,之後陸續出過幾張唱片,單曲幾度拿下告示牌舞曲榜冠軍。不過比起接棒者,歌藝更上一層樓的她沒有奧斯卡光環加身,迄今只能客串電視劇或跑場作秀,連百老匯都不常看到她的蹤影,似乎跟劇中角色懷才不遇的情況更為接近,讓人不免有戲如人生的感慨!

 

Paul246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演技已經達惡魔級的梅莉史翠普,不是只會穿Prada而已,歌聲其實也相當出色。短片是她1981年演出音樂劇’’Alice At The Palace’’的表演片段。

2006年夏天我在中央公園看普拉達惡魔演布萊希特的音樂劇’’ Mother Courage And Her Children”,就被她女高音的唱腔與現場演唱功力震憾教育過。當然,最讓人難忘的還是她深具爆發力的演技,看著她一邊抱著劇中死去的女兒屍首、一邊發出幾乎不屬於人類聲音的喊叫,把悲慟像炸藥般丟到觀眾席強力引爆,那一刻全身好像被她電到一樣,直起雞皮疙瘩。

其實梅莉史翠普曾在電影’’大家來我家’’’’抓神弄鬼’’秀過歌藝,接下來她準備在電影版的’’Mama Mia’’演出女主角Donna,比較讓人吃驚的是該片男主角落到前任龐德皮爾斯布洛斯南頭上…嘩!007除了會開槍把妹還會唱歌,真是太有才華了!

同場加映:慾望城市凱莉與鞋貓劍客歌舞秀



事實上,很多好萊塢明星都是從劇場出身,或接受過正統表演學院訓練,所以能歌善舞者稱得上是一拖拉庫。例如演
慾望城市’’的莎拉傑西卡派克,在成為時尚教主與浪漫愛情喜劇女王之前,其實是在百老匯當童星起家。短片是她在東尼獎頒獎典禮現場表演音樂劇”Once Upon A Mattress”的片段。



看過
阿根廷別為我哭泣的人都知道,身為"鞋貓劍客"與"蒙面俠蘇落"的安東奧班達拉斯歌聲,可不比他的劍法遜色。短片是他在2003年東尼獎表頒獎典禮演出音樂劇”Nine”的片段,他也以這齣戲拿下當年的最佳男主角大獎。



演過
靈異第六感非關男孩’’偷穿高跟鞋’’小太陽的願望''等片Toni Collette,舞台上的形象跟她電影裡的模樣還差真多。這是她在東尼獎頒獎典禮演出音樂劇”Wild Party”的片段
.

Paul246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X戰警裡演金鋼狼的Hugh Jackman會唱歌不是新聞, 他本來就是音樂劇演員出身,曾演過"日落大道" (Sunset  Boulevard)等經典戲碼,台灣還找得到由他擔任男主角的"奧克拉荷馬"(Oklahoma)音樂劇DVD,大概很多人也已經在電影快樂腳(Happy Feet)裡領教過他出色的歌喉(他幫那隻企鵝爸爸配音).

不過看到一向剛毅威猛的金鋼狼,突然變成全身金光閃閃的娘砲模樣載歌載舞....效果還真是讓人整個XD ORZ!!!

Hugh Jackman "Boy from Oz "一劇以勁歌熱舞演活了傳奇同志歌手Peter Allen,讓他拿下2004年的東尼獎最佳男主角.當然啦,Hugh Jackman本人並不是gay,老早就娶了女演員Derorra-Lee Furness為妻.

短片中的內容就是他在當年頒獎典禮上的表演片段.最妙的是他唱到一半,還下去拉了Sarah Jessica Paker(慾望城市的凱莉)上台來搞笑.好友渡看了以後直說,她本人私底下的打扮與反應跟影集裡好像,簡直就像是直接電視機裡走出來一樣,連這種突如其來的尷尬場面都能維持紐約客的幽默和優雅,"原來凱莉在真實生活還是這麼凱莉呀!"

同場加映:

Hugh Jackman在東尼獎頒獎典禮裡表演夢幻女郎的"One Night  Only".




Hugh Jackman演的日落大道,可以看到他剛出道時的青澀模樣

Paul246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悲慘世界"在東尼獎頒獎典禮的現場演出


2007年4月1日,我走進百老匯的Broadhurst戲院,讓今年堂堂邁入21歲的音樂劇"悲慘世界"(Les MISÉRABLE)成為自己慶祝踏進30大關的生日禮物.

這是我第三次看這齣戲了,之前在紐約與倫敦各看過一次,打著老婆大人還沒看過的名義,趁Les Miz(百老匯粉絲對於這齣戲的暱稱)在紐約下檔後破紀錄迅速復活的機會,忍不住又走進戲院一次.

三次共同的下場是...都在黑暗中看得痛哭流涕.

身為重度的音樂劇上癮患者,悲慘世界是我最喜歡,也是讓我最感動的一齣音樂劇.加上我有在人前自動閉鎖淚腺的毛病,所以看Les Miz基本上已經成為我心靈治療以及疏導淚腺管的方式.


當年初到紐約,儘管英文沒聽懂幾句,上半場還沒落幕,看著準備起義的學生在舞台上慷慨激昂地高歌"Red & Black","Do You Hear People Sing",眼眶早已洪水氾濫.

到了下半場情況更慘,開演不久眼看年幼的小男孩Gavrochey在戰場上壯烈犧牲,眼淚再度噴射而出...到了終場的大合場,我已經誇張到必須緊緊掐住自己,以免抽噎聲嚇壞四周觀眾的地步.
有趣的是,儘管每看必哭,但每次爆點都略有不同,有次是被女主角Fantine的那首" I Dream a Dream"所打動,這次則是上半場結束前的混聲大合唱"One Day More".

"One Day More"是戲裡我最喜歡的曲目之一.在一片山雨欲來的動盪氣氛中,想要趁機海撈一票的惡棍,打算混入學生軍的警長,還有那批為人民而舉起槍桿的革命英雄,各方人馬在革命前夕百家爭鳴. 當我看見主人翁Jean Valjean準備趁亂逃亡時,不忘把當年神父送給他的銀燭臺放進行囊,心頭又是一陣熱,眼淚也就跟著台上讓人熱血沸騰的合唱一同宣洩而出.

當然,跟我一樣放縱淚腺的觀眾可不在少數.例如在最為催淚的"Little Drop of Rain"一曲 , 劇中角色Eponine為了幫暗戀的對象送信,不幸中彈死在心愛的人懷抱裡,整間戲院都是抽面紙跟抽鼻子的聲音,我身後的一位熟女還嗚嗚地哭出聲來.

在這一刻,我突然發現,當戲院裡的觀眾一起哄堂大笑,歡樂會跟著加倍.當身旁的群眾跟你一起分享眼淚,感動也會跟著加倍...也許這就是劇場迷人的地方.
 

悲慘世界改編自雨果的小說,描述主人翁Jean Vanjean逃出假釋計畫, 打算重新做人, 卻無法躲過酷吏警長Javert鍥而不捨的追蹤,最後還捲進了1832年學生起義的時代漩渦裡

1985
年法國籍的音樂劇詞曲搭檔Claude-Michel Schönberg Alain Boublil 將他們這齣1980年在法國首次亮相即大受好評的音樂劇搬上倫敦舞台,上演迄今仍屹立不搖,成為倫敦西區有史以來最長壽的音樂劇. 1987年悲慘世界轉戰百老匯,直到2003年才下台一鞠躬.沒想到2006年百老匯又再度點亮 Les Miz 的霓虹燈招牌
.

這次悲慘世界在百老匯捲土重來,卡司非常堅強,唱功水準相當整齊
.

女主角Fantine 由歌聲甜美,以西貢小姐(Miss Saigon )拿下東尼獎的 Lea Salonga 擔綱.喜感十足的惡棍 Thenardier,則找來在 Producer 中以同志導演一角拿下東尼獎的Gary Beach上場.連戲份不重的學生領袖 Enjolrass ,都是由因 Light in Piazza 而備受矚目的百老匯新星 Aaron Lazar 上陣
.

卡斯中最讓人驚艷的算是演Eiponine Celia Keenan Bolger,她之前曾以The 25th Annual Putnam Co. Spelling Bee這齣戲拿下東尼獎提名,現場唱得真是好極了. Marius的新秀 Adam Jacobs,歌聲也是可圈可點. Marius 這個角色有很多明星演過,其中甚至還包括拉丁天王瑞奇馬汀.

比起其他百老匯的招牌戲碼,悲慘世界的劇情複雜且人物眾多,又沒有從天而降的水晶燈這類驚人特效,或是非洲動物滿場飛的熱鬧場面.娛樂性與平易近人度可能相對有點折扣.不過 Les Miz 卻還是能一次又一次打動不同世代觀眾的心, 除人感人的劇情,靠的主要還是動聽的音樂.

戲裡面我最偏愛的一首插曲,是刻劃戰壕裡學生與革命志士等待黎明的小品樂曲"Drink with Me".當這首歌的吉他和絃響起,彷彿所有對於青春的迷惘與對未知明天的恐懼,都會跟著輕柔的合聲吟唱傾洩而出.而戲中最芭樂的一首歌曲,大概算是Eponine唱出自己苦澀單戀滋味的 "On My Own".這首歌也曾被林憶蓮翻唱為中文版,各大錢櫃應該都有舖貨,音樂劇迷不要錯過這個K歌的機會.

當然, 悲慘世界的成功, 執導過 Cats 等經典戲碼的 Trevor nunn 功不可沒.利用旋轉舞台鋪陳出時空背景複雜的眾多場景,簡單卻又別出心裁.

其中兩場戲特別令人激賞.首先是逃亡在外的男主角Jean Valjean,在搖身一變為市長後獲知有位陌生人被錯認為他而定罪,因此面臨了究竟要揭穿自己的偽裝來拯救這名無辜的陌生人,還是將錯就錯讓他為自己頂罪的掙扎.Jean Valjean在黑暗之中唱著"Who Am I" 的悲嘆, 在他良心發現,決定承認自己就是當年逃走的假釋犯" 20641", 燈光頓時大亮,審判席與法院場景自背後與兩側緩緩推出,瞬間將舞台上的場景拉到法院內,精采的蒙太奇手法讓人拍案叫絕.

另一場好戲則是末尾警長 Javert 投水自殺的段落. Javert 身後的鐵橋迅速的向空中拉去,製造出他向橋下縱身一耀的視覺效果,搭配上 Javert 主題曲" Star" 的音樂轟然而出,讓動人的音樂與精采的場面調度聯手將劇情烘托至高潮.

這幾年台灣慢慢刮起一股音樂劇風潮.看著 "Cats","The Phantom of the opera"," Mama Mia"相繼來台,儘管多年來屢屢有悲慘世界即將登台的消息傳出,最後卻都是不了了之.希望有朝一日也能看到悲慘世界登上台北國家戲劇院...也許這會成為我與Jean Valjean,Eponine,Javert,Fantine...還有他們的動人故事與迷人樂曲的第四次相逢.

Paul246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